
三水竹编
竹编是指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被挑压的篾为“经”,编织的篾为“纬”,经纬挑压可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从而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竹编产品。竹编技艺在三水区芦苞镇的曹岗村世代相传。据传,明朝末年,曹岗已有竹编工艺,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种竹子,农闲时,编织竹器作为副业,如菜篮、泥篸、筲箕、三鸟笼等。2009年,三水民间竹编入选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市级传承人为曹健荣。
竹编艺人曹健荣和他编织的工艺品(佛山市三水区地方志办供图)
曹岗提篮(佛山市三水区地方志办供图)
提篮是曹岗的独特工艺,其他竹器行业少有。据传,民间有“传媳不传女”的规定。提篮制作要经过五六个工序。首先编好圆形的篮身,再编圆的篮脚,再次编篮盖,篮盖上有“寿”或“福”字图案。篮身和篮盖分内外两层,外层细篾精工,内层宽篾交织;篮身和篮脚加篾联系,再把篮口和盖以宽竹片加籐丝强合而成。提篮耳和篮身高度相等,用三条厚竹片由篮身高垮篮上,于横梁上交织而成,手提处还用细籐丝编织成拱形细耳。
手艺人展示竹编技艺(佛山市三水区地方志办供图)
提篮既可手挽,也可肩挑。20世纪二三十年代,妇女出洋谋生,不少人也使用提篮装衣服、杂物,既经济又轻便。探亲返回外洋时,也会选购一二只加大的提篮,请人装上锁扣带回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篮加工几近绝迹。改革开放后,家家户户将纺织提篮作为副业,分工合作,在村前电灯之下编织,如工厂的流水作业。每到圩期,村民将二三十只一捆,载在自行车尾运往各市场推销。
提篮成品和半成品(佛山市三水区地方志办供图)
曹岗除了编织提篮外,还有一种眠篮,椭圆形,窄腰,长一米,宽四十厘米,四面疏篾交加织成,上部边缘和下部边缘对齐,放于床上和地下十分稳固。篮里微凹,有八角图案,工艺精湛,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婴儿床具,很受大众欢迎。农村外孙满月时,外婆送眠篮成为惯例。
眠篮(佛山市三水区地方志办供图)
曹岗提篮(卢冠东摄)
(佛山市三水区地方志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