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佛山市档案馆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佛山地情 > 佛山大事记

(秦—清)大事记

发布时间:2007-01-11 来源:市档案局 分享至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设置南海郡。佛山属南海郡番禺县。

西 汉

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

秦南海郡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王都为番禺(广州)。佛山属番禺管辖。

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

汉文帝派陆贾至番禺,恢复曾因吕后执政时一度中断的臣服关系,但实际处于半独立状态。佛山仍属番禺管辖。

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汉武帝平定岭南,恢复南海郡,设置番禺县。佛山属番禺县管辖。期佛山已出现了牛耕。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的汉墓陶器中,有陶牛,有一水田附船模型,当中有V型犁头;还展出一手扶犁、一手赶牛的陶俑,可看出佛山牛耕的景象。

东 汉

佛山属南海郡番禺县。当时,佛山已能种植双季稻,并采用单牛拉犁的耕作技术。同时,还种植荔枝、龙眼、柑桔、大蕉、甘蔗等作物,其中荔枝、龙眼是北运中原的主要贡品。当时还能用甘蔗制糖,称为“石蜜”。

三 国

吴景帝永安七年264年)从交州分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4郡,另设广州,州治在番禺。佛山属南海郡番禺县管辖。

太康二年281年)

镇南将军滕修平定广州,佛山仍属南海郡番禺县管辖,直至南北朝结束。

太康九年

四月,佛山发生地震。

隆安二年398年)

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有宾国(现克什米尔)僧人三藏法师达毗耶舍,来到佛山塔坡岗“经堂”旧址,搭一茅寮,传扬佛教。后来信徒们为他建了一寺,取名“塔坡寺”。

元熙元年419年)

分南海郡立新会县。佛山仍属番禺县。

南北朝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436年)

分南海郡四会县立绥建郡。佛山仍属番禺县。

开皇十年(590年)

番禺县分为番禺和南海两县。佛山称季华乡,属南海县。

仁寿元年(601年)

广州改称番州。佛山仍称季华乡,属南海县。

大业三年(607年)

番州改称南海郡。佛山仍称季华乡,属南海县。

唐代初期,佛山的陶瓷、丝绸有较大发展,而且经广州转运出口。冶铸业也有进一步的发展,现存肇庆七星岩水月宫的铜钟,反映出当时冶铸的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武德四年(621年)

重新设置广州。佛山仍称季华乡,属南海县。

贞观二年(628年)

乡民在塔坡岗掘出铜佛像3尊,认为是佛家之山,捐款重建塔坡寺,将佛像供于寺内,佛寺称“经堂塔坡古寺”,立石牌,上刻“佛山”两字。这是佛山得名的由来。

开元二年(714年)

佛山发生大饥荒。

天宝元年(742年)

广州改称南海郡。佛山属南海县。

乾元元年(758年)

南海郡改称广州。佛山仍属南海县。

五代十国

佛山的冶铸技术有所提高,现存南华寺的一口铜钟就是这时期佛山制造的大型铸件之一。

南汉乾亨元年(917年)

广州改称兴王府,南海县分为常康、咸宁两县。佛山改称永丰场,属咸宁县管辖。

乾亨二年

澜石黎涌村简文会考中状元,后官至尚书右丞。

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移岭南,有的人到佛山筑围耕作,从事农业、手工业。佛山的瓷器、丝绸等经广州大量输往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地;开始了美术陶瓷的生产,石湾窑的兽头类陶塑和仿制的五弦琴,便是宋代的佳品。

此时,佛山已形成铸造业中心,所铸鼎、锅、钟、塔等开始闻名全国。

广州设置市舶司。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佛山设置市舶务,市舶提举一官驻在佛山。

开宝五年(972年)

常康、咸宁、番禺、四会4个县合并为南海县。永丰场改称佛山堡,隶属南海县管辖。

景祐四年(1037年)

七月,佛山发生地震。

淳祐五年(1245年)

十二月,佛山连续3日下大雪。

佛山铸造业已发展到较高水平,现存南华寺的“千僧塔”是佛山此期的产品,塔内铸有上千个神态各异的和尚。

广州有往返各县定期班船,有50条航线,其中一条叫“佛山渡”,往返广佛两地。

至元十五年(1278年)

置广东道,属江西行省佛山属广州路南海县。

至正十二年(1352年)

五月,佛山有如脸盆大的陨石坠落。

洪武二年(1369年)

广东道改为广东行省佛山堡归广州府南海县季华乡管辖。

洪武三年

明朝颁布民间设立社学诏令。佛山从此创办社学。

洪武五年

乡人赵仲修倡议修复北帝庙。该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又称祖堂、祖庙。

四月,佛山发生地震。

洪武二十四年

五月,诏令各郡县,拆毁寺观。

十月,佛山塔坡古寺被拆毁。

洪武二十五年

五月,佛山发生旱灾。

永乐五年(1407年)

三月,佛山下雨雹。

宣德二年(1427年)

佛山发生大饥荒。

宣德四年

梁文(纟彗)提议捐款重建北帝庙(祖庙),得到众人资助,约一年时间,重建工程完毕。祖庙扩大,装修更好。

正统七年(1442年)

巡抚张善拨船两艘,作为佛山来往省城的渡船,渡船所得的租金作北帝庙香火费。

佛山发生饥荒。

正统八年

佛山发生大水和饥荒。

正统十一年

佛山发生大水和饥荒。

正统十四年

黄萧养在南海县冲鹤堡率领农民起义,分水陆两路直抵广州城下,取得胜利,即分兵围攻佛山,乡绅梁广等组织武装“忠义营”抵抗,战斗数月,起义军未能占领佛山而撤退。

景泰年间(14501456年)

佛山铸成重2500公斤的北帝大铜像一尊,供于祖庙主殿。

景泰二年(1451年)

佛山下雨雹。

景泰三年

梁广等乡绅奏报朝廷,说什么北帝“显灵”助战击退起义军。代宗命令把北帝庙改为“灵应祠”,佛山堡改为“忠义乡”,同时,封赐镇压黄萧养起义有功的梁广等22人为“忠义士”。并分南海、新会县,置顺德县。

天顺三年(1458年)

佛山发生水灾,毁坏民田屋舍。天顺五年佛山发生饥荒,知县到乡赈济。

成化六年(1470年)

七月,佛山刮起飓风。

成化十一年

佛山刮起飓风,海水浸田,半数稻禾受损。

成化二十三年

五月,佛山发生地震。

弘治五年(1492年)

佛山发生飓风,涨大水,城内大部分地区被水浸,普君圩一带水深至可行小船。

弘治六年

五月,佛山发生水灾和饥荒。

弘治九年

冼光考中进士。

弘治十年

六月,佛山发生地震。

弘治十二年

伦文叙在京会试,荣登榜首。接着在殿试中又中状元,被授予翰林修撰。

弘治十三年

三月,佛山发生大饥荒。

正德元年(1506年)

全国设立13所管理铁矿的机构,称为铁厂。广东的铁厂设在佛山。两广的钢铁多在佛山冶炼,佛山从此成为南中国的冶炼基地。

正德八年

霍时贵倡议捐款重修灵应祠,建牌楼座,扩建锦香池,又建流芳祠。

正德九年

梁焯考中进士。霍韬会试获第一名(会元)。

正德十一年

伦以谅(伦文叙的长子)乡试获第一名(解元)。

正德十二年

伦以训(伦文叙的次子)会试获第一名;殿试获第二名,被授职翰林编修。

正德十四年

七月,佛山刮起飓风。

正德十五年

伦以谅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庶吉士。

嘉靖元年(1522年)

魏校任提学时,“毁淫祠”建社学;佛山许多祠庙被毁,有些改建为社学。后者有崇正、厚俗、蒙养、孰本所。

嘉靖六年

正月,佛山下雨雹。

嘉靖九年

佛山丝织业分为18行。

佛山发生饥荒。

嘉靖十年

吏部尚书方献夫被加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衔,入阁襄理机务。

嘉靖十四年

冼桂奇考取进士。

五月,佛山发生大水。

嘉靖十七年

伦以诜(伦文叙的第三子)考中进士,被授为礼部仪制司主事,再转任为南京兵部武选司郎中。

嘉靖十九年

佛山制成我国历史上罕见的直径为368分、镜面平整乌亮的精工大铜镜,放置祖庙中殿。

嘉靖二十年

陈善考取进士。

嘉靖二十三年

佛山发生大饥荒。

嘉靖二十九年

岑远考中进士。

嘉靖三十一年

道士苏澄辉募集款项,在灵应祠前面建照壁,壁上刻有花龙。

嘉靖三十二年

佛山发生大饥荒,主事冼桂奇倡议各富户捐粮煮粥救济饥民。

嘉靖三十七年

佛山发生地震。

嘉靖三十八年

深村堡进士霍与瑕捐款修建通济桥。

五月,佛山发生大水。

嘉靖三十九年

六月,佛山发生地震,秋季出现大旱。

嘉靖四十四年

佛山执行“军籍法”,凡是军户,只要注明军籍及分户原因,经政府核准后,可以分拆户籍。

隆庆二年(1568年)

深村堡霍隆捐款重修通济桥。

隆庆五年

五月,佛山发生大水,步咀围决口。

隆庆六年

佛山发生大水、大饥荒。

万历九年(1581年)

明朝实行清丈法。由于清丈后的田亩总税额未达原定应缴的总税额,南海知县周文卿即决定每亩加派2分,称为“定弓”税。百姓负担加重,对此十分痛恨。至万历十二年,减少了36毫,仍多征虚税166毫。至万历四十四年,由乡人尚书李待问率领众人呼吁,才议定将香山等县新垦的沙田移作抵偿“定弓”的虚税。

万历十六年

佛山铸成一铁香炉,重1000多公斤,置于祖庙门前,现在该炉依然花纹线条分明,字迹清楚。

万历二十年

佛山发生大饥荒,乡人捐粮互济。

万历二十五年

佛山发生大水。

万历二十六年

栅下细晚市放烟花,观众非常拥挤,有72人被踩死。

万历二十八年

八月,佛山发生地震。

万历三十一年

李待问考取进士。

万历三十二年

李好问与弟弟李待问捐款修建灵应祠门楼。

万历三十三年

经丈量后,查明灵应祠祭业共有实税68亩。

五月二十八日,佛山发生大地震,次日复震,又次日再大震。六月初四子时又震。八月二十五日戌时、子时又大震。十月七日申时又震。

万历三十五年

五月,佛山发生大水。

万历三十七年

侍郎冼光的孙子冼宪祖考取进士。

万历四十二年

郎中李待问返乡,倡议在沐恩社设立“忠义营”,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军需粮饷由各炉户抽银170两支付。

天启二年(1622年)

九月九日,佛山炒铸七行的工匠,以清理恢复灵应祠土地为名进行斗争,先拆祠前石照壁,随后拆一些民房。知县罗万爵一面出告示安民,一面用计逮捕为首者,把工匠的斗争镇压下去。

天启三年

灵应祠前面的灌花池上加筑一座拱桥。

天启六年

李征问、李待问两兄弟捐款重修通济桥,并在桥左侧建一亭。

天启七年

修建崇正社学。

修建乡仕会馆,又称乡仕祠。塔坡古寺迁移到医灵铺左巷。

崇祯元年(1628年)

在栅下铺海口修建天妃庙。

崇祯帝诏令各地组建乡兵。佛山由员外郎李升总理此事,经费由郡邑供给。

从此,各铺开始有乡兵。

崇祯六年

由知县黄熙印督建汾水栅下水闸。

佛山耳锅匠和锯柴工不满炉户的压迫,进行斗争,并毁坏炉户陈达逵的房屋,知县派兵拘捕工人,镇压工人斗争。

崇祯七年

由尚书李待问、主事庞景忠等捐款,修建通往省城的大路。

崇祯八年

署丞李敬问捐款修整灵应祠,并改塑神像。

崇祯十三年

增筑汾水栅下水闸。

崇祯十四年

尚书李待问捐款,大修灵应祠,再筑石照壁。

崇祯十五年

尚书李待问捐款,在明心铺建文昌书院。

崇祯十六年

佛山发生大水灾,粮食收成减半。

顺治三年(1646年)

八月初八日,广州府出告示,禁止邻近的堡在张槎、田心等地开河涌。

顺治四年

通判屠彪到佛山乡驻防。他是佛山最早的驻防官。

被诬为“黄头贼”的农民军数百人,袭杀田营官,拆毁“忠义营”,官方进行围剿,杀死170多人。

顺治七年

同知官玉都到佛山驻防,同知署设在汾水铺后街。

废除“忠义营”向镇人摊派兵饷的规定。

省城建筑西城门,要佛山承建15丈。

顺治八年

同知官玉都倡议在汾水铺正埠对岸文昌沙建关帝庙。

顺治九年

“忠义营”被废后,原营房改建为沐恩社,收取的租金,供给崇正社学作祭祀的费用。

顺治十年

春季,佛山发生大饥荒,粮价暴涨,斗米千钱。驻防佛山的经历李继美命令米店按买入价出售大米,又劝富户献粮救济。

顺治十二年

“海贼”流窜至栅下铺劫掠,乡兵迎击,杀“贼”数十人。

在栅下铺建龙母庙。

由僧人园朗募捐,重修通济桥。该桥全部改用石料,成为佛山最大的石拱桥之一。

复建“忠义营”。营房在朱紫市梁祠,兵饷由本乡筹集。

顺治十四年

修建灵应祠香亭。

顺治十五年

在灵应祠前修建华封戏台,后改称“万福台”。

康熙元年(1662年)

在祖庙铺左巷建忠义乡约。

康熙二年

“海贼”窜犯佛山,被乡兵击退。石■被劫,乡兵前去杀“贼”数十人。

康熙三年

佛山驻防经历周汝斌,整顿保甲,编发门牌。

五斗口司巡检,由平洲堡移驻佛山。

修建医灵庙。

康熙十二年

由侨籍人士捐款在山紫铺合建田心文昌书院。

康熙十七年

林开春考取乡荐第一名。

康熙二十三年

维修灵应祠。又在灵应祠左边建圣乐宫。

康熙二十四年

维修崇正社学。

康熙三十九年

何肇宗考中进士。

康熙五十一年

甘鳌宾原为“惯匪”,后被清廷降服,委任佛山练总。他聚众数百人,按察使武廷适廉说他“奸谋叵测”,用计把他诱至省城,当场杖毙。

康熙五十二年

春季,佛山发生大饥荒,米价昂贵,有些富家被抢劫,县官捉拿为首者治罪。

因饿死的人很多,造成很多木主(神主牌)无人祭祀,因而在万真观右侧建大慈堂,以祭祀这些无主神牌。同时改万真观为洞天宫,并奉城隍神于此。这是佛山首建城隍神台。

康熙五十三年

修建田心书院。

康熙五十九年

清初设于佛山的游击驻防改为右营都司,隶属广州,并派千总予以协助。设彩阳堂汛,后又将大基、鸾沙、栅下等设为水汛,大湾、祖庙等设为陆汛。

修复灵应祠牌坊。

被梁翰章等人侵占的庙铺9间划归灵应祠。

雍正年间(1723-1736年)

京剧艺人张五(又名“摊手五”)来佛山,收徒传艺,用粤语演唱。

雍正元年(1723年)

清政府禁天主教,乡人拆毁天主教堂。

官府规定每月的朔望日(旧历初一、十五)所有士民集中在大魁堂宣讲《康熙圣谕广训十六条》。

疏浚旗带水渠460多丈。

雍正五年

谭会海考中进士。

雍正七年

设佛山乡约正,由乡人推荐贡生区廷辉担任。

拨灵应祠庙铺的店租25两给流芳祠作费用。

雍正九年

官府规定正埠租息的支用,除用于灯油、神诞、书院、闸夫、会银及祭祀外,每年剩余款项,则用于择地建屋,买谷积贮,以备灾年赈灾之用。

雍正十一年

设置佛山同知,五斗口司巡检迁回平洲堡。

霍作明考取进士。

乾隆年间(1736-1796年)

琼花宫规模扩大,改为琼花会馆,成为粤剧艺人习艺聚会之地。

乾隆元年(1736年)

恩科乡试,谈德考取第一名。

乾隆四年

庞遥考取进士。

建八图祖祠。

乾隆五年

佛山官府下令禁止侵占灵应祠租金,规定除用于祭祀外,余款作修葺费,并将禁令刻于石碑。

乾隆六年

编纂乾隆《佛山忠义乡志》的陈炎宗考取乡试第一名。

清廷颁布《花盆行历例工价列》,佛山花盆行实行计件工价,根据技术高低和工种难易来规定应得工价。

乾隆七年

在栅下铺(今城区普君北路)建“文塔”,又名“文昌阁”。

乾隆九年

在栅下铺建“汾江义学”。

乾隆十年

在灵应祠锦香池(现祖庙内)举行灯色晚会,由于观众很多,相互挤逼,灯棚被挤塌,有7名儿童被压死。

乾隆十三年

陈炎宗考取进士。

乾隆十五年

佛山的炒铁炉发展到40多个,铸铁炉100多个。冶铸业的发展,既加快了农具和日用器皿的生产,又发展了军工生产,能制造数千斤重的大炮和其他兵器。

在汾水正埠对岸修建关帝庙码头。

乾隆十七年

进士陈炎宗总纂的《佛山忠义乡志》成书。

乾隆二十一年

在栅下铺广德里(今普君圩)修建“汾江义学”。

乾隆二十二年

佛山发生饥荒,由巡检王棠负责开社仓赈济灾民。

佛山官府禁止灵应祠春秋二祭分胙肉(祭肉)。

乾隆二十四年

修整祖庙铺的流芳祠和灵应祠。

丰宁铺福禄里(今福宁路)发生火灾,烧毁店铺40多间。

乾隆二十八年

陈其熀考取进士。

崇正社学(在今祖庙路灵应祠左巷)的教学费用由灵应祠的庙租支付。

乾隆三十二年

南擎后街(今永安路南擎街)颜料行会馆演戏,不慎失火,烧死数百人。后来在该会馆馆址改建旅食祠,以奉祀死难者。

由深村、登洲、甘溪、石(石+肯)4堡共同在栅下铺建造平政桥。

乾隆四十三年

佛山发生饥荒,借十堡的仓谷救济灾民。

福禄里发生大火,烧毁店铺50多间。

乾隆四十六年

修建汾江义学讲堂。

乾隆五十一年

佛山发生饥荒,政府提取乡内铺租二十分之一救济灾民。知府张道原也捐俸银五百两助赈。

充军至佛山的湖南武生区任贤,进行抵押物件的活动,名叫“收买旧料”。从此,佛山出现了抵押行业。

乾隆五十二年

佛山连年失收,发生饥荒,按旧例赈济灾民。

乾隆五十三年

重修经堂。

乾隆五十五年

决定将正埠小铺租额拨入义仓。

设敬字亭和拾婴会。拾婴会的建立是因佛山连年饥荒,弃婴很多,一些人捐银置产,用产息雇人把弃婴送到省育婴堂。嘉庆十七年(1812年),将产租拨入义仓,以后凡捡收弃婴的,都在义仓支取工银。

乾隆五十七年

官府清理棺木庄(停放棺材的场所)的无主棺材,共100多具,均埋葬于义冢。

在祖庙铺楼观里修建栖丐园,收容乞丐。

乾隆六十年

举人李天达等呈请在丰宁铺麒麟社创建义仓。

佛山发生饥荒,按旧例赈济灾民。

是年12月,南海人何得广等5人,发起组织天地会,吸收乡民100人为会员,在石湾的山地举行结盟仪式。因是由5人发起,故称“五顺堂”。

嘉庆元年(1796年)

修整灵应祠,并建庆真楼。

李可端考取进士。

双目失明的何声朝创制了“合记肉心饼”(即今“盲公饼”)。

嘉庆二年

用修祖庙的余款,购置渡船出租,把租金作为义仓储谷的费用。

嘉庆四年

由绅士劳潼、吴昆同与陈维屏等联名,呈请总督觉罗吉,拨出充公项银2218两,购置产业,以租息作为田心书院“会文”的费用。

恢复敬老酒礼,每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崇正社学举行。凡70岁以上的老人都参加,以德高望重者为正宾,其次为介宾,席后颁发耆胙肉。

吴荣光考取进士。

嘉庆五年

维修田心书院。

嘉庆七年

李可蕃考取进士。

南海知事将汾江义学改建为佛山书院,院址在衙亭街(今市三中内)。每年由田心书院租息中拨出白银40两作为学生的灯油伙食费。

嘉庆九年

佛山下令禁止开设赌馆。

嘉庆十年

李可琼考取进士。

安宁里太上庙因演戏不慎失火,烧死22人。

嘉庆十一年

佛山农业失收,发生饥荒,开粮仓救济灾民。

嘉庆十二年

福禄里发生大火灾,烧毁100多间店铺。事后,佛山开始购置外国救火车。

嘉庆十三年

各街道居民在路旁掘太平井,以防火灾。

嘉庆十四年

佛山发生饥荒,官府开仓救济灾民。

秋季,有洋盗窜入澜石焚烧抢掠,各乡建造炮台、水闸以防御。

佛山铸造的大炮运到沿海炮台,现存东莞太平镇林则徐公园的文物碑记载:虎门抗英功劳炮,重3000斤,清嘉庆十四年广东佛山铸造。

嘉庆十五年

佛山强化保甲制,每户列门牌,每10户推举1人为甲长。

举人黄浩一等禀告巡抚,请求禁止“强丐”,并刻石竖于正埠码头。

嘉庆十七年

佛山“生生堂”拾婴会因经费不敷,拨归义仓管理,以后费用由义仓余银支给。

嘉庆二十年

前署都司苏兆熊捐款修筑大湾(村名)石路。

嘉庆二十一年

清理棺木庄,增置义冢。

嘉庆二十二年

佛山发大水,大富围(今存院北围大富段)决口,全围受灾。佛山街巷被淹,地势最高的祖庙7级石阶被淹没4级。灾后修筑孖窦水闸(即新涌口大窦)。

重建敦本社学。

潘光岳考取进士。

嘉庆二十四年

夏季,下大雨及冰雹,毁坏很多民房。

由义仓拨银1300多两修建关帝庙码头,次年二月竣工。

修整佛山书院。

在新填地演戏不慎失火,烧死25人。

道光年间(1821-1850年)

顺德人梁九华于道光年间在今松风路先锋古道建了群星草堂,以奇石布局,野趣盎然;他的弟弟梁九图则在松桂里建十二石斋,又称梁园。在清代,它和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园、东莞可园被称为广东四大名园。后被毁废,石块散失,该园地已作民居,1984年在群星草堂旧址进行重修、扩建,称作梁园。

道光元年(1821年)

灵应祠举行庙醮,回銮时醮棚失火,众人争先走避,践踏致死者60余人。

道光四年

久雨失收,乡民刘亚添、张有等率众冲进巡检署和同知署要求救济。知县章挺带兵镇压,刘亚添、张有两人被杀,其余的人被判罪。

道光五年

修整栅下海口文塔,建造财神庙,修筑通往海口炮台的大路。

道光元年动工的清涌工程完竣。

道光六年

拨出灵应祠部分经费,把无主古柩29具埋葬在大雾冈义冢。

清理灵应祠产业。公推冼沂、吴凤髦总理庙事,清查以往各项费用,清理补足会银,赎回所按店铺,使灵应祠恢复了以前的产业。

禁止在涌河、官埠、官路占地搭盖。

道光七年

陈伟文等倡议修筑大塘涌石路。

道光九年

修整田心书院和大魁堂。

佛山发生大水,各基围几乎崩陷。水退后,各基围均进行加固工程。

佛山有18个丝行,其中帽绫行1行,有机户202家,织工1109人。著名丝织品有金银缎、八丝缎、充贡缎等。棉织业织布工场约2500家,织布工约5万人。道光十年

吴荣光呈请李总督、卢巡抚,将上年查封乡中赌博没收入官的房产5所,拨给田心书院出租,获批准;李总督再捐银1000两置产收租。将两项租息用作田心书院会文嘉奖的费用。

官府下令禁止拆卖祠堂坟墓。

道光十一年

夏季,佛山发生大饥荒,开义仓赈济,救济灾民共4.87万多人,用谷116万多斤。

冬天下雪。从这次起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止,佛山先后共下大雪4次。修建十堡社仓。

道光十三年

吴林光考中进士。

李可琼、梁启兴进士捐款建筑南顺通津石路。

佛山从事丝织业的人数达1.7万人。棉织、丝织、铁器的产品不仅销售国内,还销往国外。

道光十五年

疏浚佛山河道,十一月初五动工,次年三月十五日竣工。

铸造3000公斤重的大炮运往虎门炮台。

道光十六年

骆秉章考中进士。

道光二十年

莫以枋考取进士。

由吴弥光捐款,在通济桥南边建成且住亭。

道光二十一年

英侵略军侵犯虎门,佛山通往广州的河道戒严。省吏委托佛山绅士梁应琨等监造4000公斤大炮数尊运往省城。四月,英军攻打广州,占据泥城,镇守炮台的官兵撤退,英军毁坏炮台后退走。

道光二十七年

英国侵略者串通清朝地方官和买办,强租石围塘,当地群众坚决反对,并齐集到总督衙门抗议,佛山镇及南海三江、金利、神安等地群众均设团练,处处警备。两广总督耆英在群众压力下拒绝英侵略者的强求。

道光二十八年

西江水暴涨。八月初三夜晚,佛山狂风大作;九月二十九日晚狂风再起,两次大风,使很多船只翻沉。

道光二十九年

在岳庙铺登云桥石路附近建得所亭。

道光三十年

叶炳华考取进士。

咸丰元年(1851年)

重修灵应祠。

咸丰三年

佛山下“雨血”。

佛山建成第一间戏院,取名“丹桂戏院”。

咸丰四年

六月,省三合会首领陈开(原三水箍桶工匠)和副首领李文茂(原粤剧艺人)举行反清起义。十一日,在石湾大雾冈首举义旗,直攻佛山,清守军溃退。陈开以经堂为帅府,分兵扼守水陆关隘,然后率兵策应李文茂围攻广州,但久攻不下,李文茂退守广州河南,陈开撤回佛山。清总督叶名琛率兵围攻佛山,陈开率部顽强抗击。清军放火烧了镇内49条街道。陈开率众冲出佛山,在南海九江与李文茂会师,沿西江进入广西。十一月十二日,清军进入佛山后,焚烧起义军帅府(经堂)和琼花会馆(戏行),搜捕屠杀起义者,并下令禁演粤剧。

由于洋纱输入,佛山纺织业陷于停顿,其他手工业也受破坏;因洋铁输入,铁钉业日渐衰落;因洋针输入,土针销路大减。

咸丰六年

英侵略军从水路进犯佛山,抵达长船尾铺前河面时,埋伏在基脚的我军民奋起抗击,激战数天,英军逃去。

咸丰七年

英法联军侵占广州,总督叶名琛被俘,巡抚杨桂死于官署,司道以下的官吏移驻佛山。

在古洛涌边建义烈祠,纪念抗英阵亡将士。又在田心书院前建报恩祠,纪念镇压陈开起义的所谓有功者。

咸丰九年

因英法联军盘踞广州,乡试院试被迫停办,于是在佛山书院建考棚,补行科岁两考。

李文田、梁僧宝考取进士。

同治二年(1863年)

七月初一,刮大风下大雨,佛山通往广州的河道有许多船只沉没。佛山处大风之尾,受害较轻。

龙泉考取进士。

同治三年

英国伦敦教会在城区福宁路98号设立“中华基督教福宁堂”。

同治四年

佛山出现天旱,早稻歉收。

潘衍鋆考取进士。

同治五年

修整佛山书院。

同治六年

巡抚蒋益澧奏请核定全拾色米银”数额,其他浮费不准加征。

同治七年

潘衍鋆的弟弟潘衍桐考取进士。

同治十年

在城门头外建乐善茶亭。

四月,谣传有所谓“神仙粉”渗入食品,会伤人命。一连数月,人心惶惶,很多面店、茶楼关闭歇业,地方官出告示禁止谣言,但仍不能制止。丰宁铺沐恩社教堂因此被焚,有的店铺被拆毁。有一卖菜小贩沿街传谣,被逮捕,在长船尾处斩,谣言才止息。

同治十一年

六月十三日夜间,天气酷热,有颗如盆巨星,自东飞过佛山,发出声响,强光照地。永和生南北行开业,经营南北货物。

同治十二年

戴鸿慈考取乡试第一名。

同治十三年

在大基铺登云桥外(今佛平公路口)建育婴堂,并增建得所亭。

禁止赌博活动。

光绪二年(1876年)

戴鸿慈考取进士。

由冼乃起等倡议修筑采阳堂石路。

光绪三年

由区谏东等捐款修筑广德里石路;由陈临观、杜秀昭等倡筑蚬栏石路。

经堂主持人勤安,上京给慈禧太后祝寿,太后赐一藏佛经和幢幡,并赐名为“万寿塔坡禅寺”。勤安遂重建塔坡寺,并扩大寺址。

光绪四年

三月初九日,下大雨,佛山通往广州的河道龙卷风大作,屋倒船沉,死伤人数颇多。佛山境内也是雷电交加,幸龙卷风未入镇内,但边界船栏沿河一带多间棚寮、土屋被刮倒。

光绪五年

侨居日本的华侨卫省轩在佛山开办第一家火柴厂——巧明火柴厂。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家办的火柴厂。光绪六年

光绪六年

有肇庆籍的铸铁技术工文揸六、文揸七、文林、霍仁、杨必等从香港来佛山近郊深村合伙开设德全厂。该厂以进口的黑口铁(俗名土件铁、洋铁)为原料,铸造饭煲、水锅、围炉锅等生铁器皿和炉条、炉门等各种生铁杂件。

光绪七年

由霍祥珍、梁业显等倡议在长兴街创建佛山万善堂。其职责是宣讲“圣谕”,赠医施药。来往客商病死由医院殓葬,灾年协助赈灾。由七十二行商董集资和轮班管理经费收支。

英国医士云仁在缸瓦栏设西医院。

光绪八年

佛山架设通往广州的电线,并在缸瓦栏设分局。

光绪九年

冼宝干、黄金钺考取进士。

光绪十年

法国驻越南侵略军侵犯我边境,省委托佛山镇绅士骆天保招募士兵,以备调遣,由梁思溥协助。战事平息后,即行解散。

十一月,栅下文塔脚火药局,不慎引起爆炸,烧死170多人。

佛山电报局成立。线路与各地相接。

光绪十一年

佛山大雨成灾,石角围、镇安围同时决口,大水淹没街道。

光绪十二年

区震考取进士。

光绪十四年

七堡共同修筑南顺通津石路。何增庆等倡修城门头石路。

光绪十五年

重修佛山书院及新涌口大窦。

周颂声考取乡荐第一名。

十月十三日傍晚发生地震,十四日夜半又震。

光绪十六年

吴尚廉考取进士。

光绪十八年

周颂声考取进士。

四月,发生鼠疫,蔓延两年才止。

海关加征“挂销号税”,进出佛山的船只货物一律加征。五月,全镇罢市以示抗议。镇绅戴鸿惠请广州知府令海关革除此苛税,事才平息。但过一段时间又征收苛税,直至光绪三十三年岑春煊督粤时才奏请免除此项弊政。镇绅黄雯绮等集资购买了征“挂销号税”的海关税馆,将其改建为工艺厂。

光绪十九年

梁冠澄考取乡荐第一名。

光绪二十年

佛山发生大水,石角围决口,永安、永新、永洲及石城围同时决口。

再疏浚旗带水渠,与疏灵应祠渠道一起动工。

光绪二十二年

在桥亭铺黄涌口创建赞翼诚善堂,在福德铺石巷创建务滋善堂,赠医,施药,办义学,施棺,救灾。

在鸡乸石(即石云山)演戏,突刮飓风,棚倒压伤多人。

光绪二十四年

莫洳鉷、吴功溥考取进士。

光绪二十五年

重修祖庙,黄广华金木雕大神案陈设于祖庙前殿。其中“李元霸伏龙驹”一组雕刻,有洋人被打翻在地和跪拜献表形象,反映佛山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憎恶。铸成一个铜鼎,重500多公斤,盖上有狮子滚球,全身是精雕花纹,十分精美,放在祖庙主殿前。

光绪二十六年

总督李鸿章开放赌馆,招商承办,收息作为兵饷。从此,广州、佛山赌馆林立,赌风日盛。

佛山开始征收房捐。

光绪二十七年

佛山设邮政局,局址在汾流街,后迁北胜街。以后在缸瓦栏设总局,北胜街为二等局。

冬季,大旱,米价暴涨。

在富民铺贵县街建广福医院。

建筑广三铁路(初名三佛铁路)。

光绪二十八年

清廷下诏废绿营办新军,佛山各汛卡、子口兵均撤走。

光绪二十九年

省佛至河口的广三铁路竣工,粤总督岑春煊参加通车典礼。

光绪三十年

谈道垄陈煜庠考取进士。

总督岑春煊下令禁止开设赌场

佛山开始使用纸币。

光绪三十一年

在古洞设佛山自治研究会,有会员200多人,冯熙猷为会长。对全镇的各项建设事业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全国民众为抗议美国政府坚持排华法案,发起抵制美货运动,佛山、汕头等几十个州县纷纷成立拒约会,掀起抵制美货热潮。

光绪三十二年

警署征收尿水捐,民众激烈反对。咸鱼街附近居民和铺户佣工,拥到尿捐局抗议,警察拘捕数人。群众更加愤怒,齐集在古洛社尿水码头示威,警局试图镇压。巡检陈征文前往劝阻,并到省禀明情况,省大宪派人来佛山查办,绅士江礼殷亦到集团局商议,结果警署被迫取消尿捐税,并即日释放被捕民众。

光绪三十三年

设立佛山商会。第一任商会会长为李理卿。

在同兴街设警务公所,在大基头惜字社学设正局。

光绪三十四年

佛山书院改为学堂。此后佛山高等小学、私立小学、教会小学、女学等亦先后开办。

在豆豉巷(今升平路)设商务分会。

有游僧赠医,巡警将僧拘押,激起群众愤怒,将警局栅门捣毁,游僧被赶出佛山。

宣统元年(1909年)

陈振先考取进士。

镇义仓司事张铿华亏空巨款,被撤职,重订义仓章程,加强管理。

镇开办商团,设于富民路朝阳街念诚书院内,团长梁鼎伯。

设立救伤会(红十字会),会址在惺台公祠内,民国三年(1914年)停办。

英国人在文昌沙创办循道医院,即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

佛山铸造行业开始铸造台磅(秤)胚件。

宣统二年

镇设议事董事会。

成立农务分会,在塔坡寺办公。

佛山第一间电影院——“民智戏院”开业。

宣统三年

四月初一,民军由乐从进攻佛山。在山紫村外蜘蛛山与清军激战,打死管带官马致中。民军寡不敌众而撤退。

九月,民军再次从广州进攻佛山,都司吕镇凯闻风而逃。官绅也先后逃走,很多清军弃械投降。东莞地旧戏院驻清军一连,管带官太永宽先逃,一连兵被歼。佛山光复。

119日,广东宣告独立,10日广东军政府成立,胡汉民任都督,清朝在广东的统治结束。佛山隶属南海县。

民间集资兴建孔庙。次年落成。

民众因反对苛征而捣毁酒捐局,知县王恩章带兵驱散民众,惩办数人,都司黄士平被撤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