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佛山市档案馆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佛山地情 > 佛山概况

岭南成药之乡

发布时间:2021-08-02 来源:佛山市地方志办 分享至

  佛山是岭南成药业的发祥地,自明代至民国时期,一些中成药产品从地方的小作坊起步,逐渐发展到行销全国的老字号。

 

 佛山中成药

  佛山中成药业的兴起与明清时期古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清之际,佛山经济发达,镇内聚集了数以十万计的手工业工人、小商小贩以及客商。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求医问药费时费力,多有不便。而中成药则以药效显著、适应性强、适用面广,以及保存、携带及服用便捷等优势,解决了民众的医药需求。

  始创于明万历元年(1573)的梁仲弘蜡丸馆祖铺的老招牌(来源:佛山市地方志办)

  明清时期,佛山中成药的配置与销售以商号为单位。除个别近代后起的大型药厂外,大多中成药商号都集治疗、熟药及成药的配置销售于一身,延续数百年。有着厚实根基的传统中成药商号,瞅准时机,顺应市场需求把祖铺老号迁至城镇的黄金地带。同时为了扩大销路,提高商号的知名度,谋求更大的发展,它们还在广州、上海以及港澳,乃至东南亚等地开设分店,实行联号经营。

  相传创始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的黄恒庵蜡丸馆,以“乌金丸”最负盛名(来源: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至清代,佛山中成药的品种与商号与日俱增,形成膏、丹、丸、散、茶、油、酒等成药种类,成药老字号在佛山遍地开花,诸如梁仲弘、保滋堂、潘务本、冯了性等明代老号,清代以来的陈李济、人和堂、朱炳昌、黄恒庵、罗恕斋、刘诒斋、梁财信、黄祥华、黄世昌、李众胜堂、马百良、源吉林、集兰堂、梁家园、迁善堂、敬寿阁及李广海等祖铺老店,它们是佛山中成药业兴旺发达的标志和广泛基础。

  何明性堂防伪券(来源: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佛山老字号——李众胜堂、冯了性、黄祥华

  李众胜堂药行的创始人是李兆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兆基在佛山镇祖庙大街开了一间李众胜堂药行,开始生产保济丸、保胜油、保和茶、金蝉散等中成药。其生产的保济丸对消食化滞、解暑清热有疗效,且价格便宜,因此销路渐广,远近闻名。李兆基于是在佛山商业中心区域豆豉巷(今升平路)设支店经营,1910年又在广州桨栏路增设分行,扩大生产。

  民国时期李众胜堂总厂及制药工场图(来源:佛山市地方志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李众胜堂药行先后将佛山老铺及上海分销处全部归并到广州的李众胜堂药厂集中生产经营,由孔复光先生代理,而在香港的分行则由李兆基之子李赐豪主管。1956年公私合营时,以李众胜堂药厂为基点厂,联合何明性堂成药社、必得胜药厂、胜利药号、广祯祥中药厂、唐人中药厂、邹家园药厂、太和洞药厂、马伯行药厂八间中药厂成立“公私合营李众胜联合制药厂”,当时也称“第十三基地”。1987年佛山市制药一厂向广东省卫生厅要求恢复生产李众胜保济丸方,获得批准。现由国药集团冯了性(佛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冯了性”创始于明万历年间,由冯国琳(字炳阳)创立。冯国琳,广东新会县荷塘龙田村(今属江门市蓬江区)人,粗通医道和药理,创制了一种药酒,用于医治风湿跌打等疾病,取名“万应如意药酒”。初时为了自用,或赠与街坊乡民,后来购药者渐多,于是决定扩大经营。当时佛山镇工商业兴起,冯炳阳看准这一机会,于明万历年间将药铺迁到佛山镇经营。

  冯了性塑像(来源:佛山市地方志办)

  经过冯国琳之子冯了性不断地潜心研究和临床观察,药酒的配方及制作工艺日臻完善,既能内服又可外用,疗效显著,深受广大病患者的认同而广泛流传,后将药酒定名为“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药坊定名为“冯了性药铺”。清道光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产品风行全国。其后人还在广州、上海和港澳等地开设分店,产品远销美洲及东南亚各国。

  冯了性跌打药坊所用的药酒罐(来源:佛山市地方志办)

  民国后期,各地分店独立经营,其中以佛山老号的“明月牌”药酒销量最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公私合营时期,由“冯了性药铺”等57家制药店铺组建成“佛山联合制药厂”,1971年更名为“佛山市制药一厂”。2000年企业经过资产重组,组建成有限责任公司,并恢复“冯了性药铺”传统老字号称谓,定名为“佛山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2009年,佛山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与佛山德众药业有限公司、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佛山盈天制药有限公司、山东鲁抗鲁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并,组建盈天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旗下企业成员。2013年,随盈天药业加入国药集团。2015年,更名为国药集团冯了性(佛山)药业有限公司。

  冯了性商标(来源:网络资料)

  黄祥华药铺创始于清咸丰年间,其创始人黄兆祥原本依靠制作“金花”“花灯”糊口。相传,黄兆祥的父亲黄元吉及两子挑货下乡贩卖时遭遇一场“白撞雨”,衣衫尽湿,事后均感暑而卧床不起,后得一老尼赠方,药到病除。此后,黄兆祥与家人如感不适,即按该方配药煎液服用,每次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

  后来,黄兆祥第四个儿子黄奕南与五弟携手,将药方熬制出一种既保存有原药方的特效又能治疗一般常见疾病的药油。药油搽食兼用,可治疗四时感冒、肠胃不适、小儿腹痛、风痰咳嗽、蚊虫蜇伤,以及小刀伤出血及汤火小烫伤等症,并定名为“黄祥华万应如意油”。

  兆祥黄公祠(来源:佛山市地方志办)

  “如意油”迅速深入千家万户,文明里的祖铺不足迎客,黄奕南于是在现升平路增设店铺一间,随后又在汕头、江门、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设分店,在广州浆栏街开设总铺。

  黄祥华祖铺(来源:佛山市地方志办)

  民国时期,“黄祥华”设在各地的分店纷纷倒闭。黄奕南的孙子黄凝鎏跟随母亲前往香港重操祖业。随着业务的拓展,黄凝鎏以“黄祥华流行堂帆船牌万应如意油”的名称申请注册。除香港外,先后又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注册,“黄祥华如意油”行销海外。

  1987年,黄祥华第五代后人黄启昌通过努力,使“黄祥华如意油”返回佛山,由佛山药材公司负责向各地经销。现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岭南天地文明里77号商铺就是黄祥华如意油的第一间祖铺,1998年被佛山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店中保留着佛山清代商业街“竹筒屋”式铺面,为传统前铺后居式布局,尚存竖式招牌石础。

  黄祥华祖铺内景(来源:佛山市地方志办)


(佛山市地方志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