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佛山市档案馆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佛山地情 > 民俗风情

南海竹编

发布时间:2022-01-27 来源:佛山市地方志办 分享至


  南海竹编(南海区丹灶镇供图)

  竹编是指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一般称被挑压的篾为“经”,而编织的篾为“纬”,由经与纬的挑压可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从而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竹编产品。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富含着中国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南海竹编包含罗行竹编、竹织雨帽制作技艺和竹织灯笼三个项目,2012年被列入佛山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末明初,南海丹灶镇罗行社区一带的竹编兴起,至清康熙年间已经颇具规模,以织造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竹器种类繁多,大至粮仓的硬围,小至碗口般大的米升箩,产量和质量享誉省港澳。康熙二十七年(1688),黄家村、杜家村、何家村等组建里南圩(现罗行圩)。为垄断竹编专利,当地组织“十股”加以控制,“何家疏筛”“西杜蟹掩”“甘斛酒脚”(陶瓷酒坛的外包装)“隔沙何掰更”(谷箩)“杜家桑箩”等成为特产,其他人不得超越品种的生产界限,俗称“十股更度”。

  罗行竹编工艺品(南海区地方志办供图)

  雨帽是南海农民从事农耕时不可或缺的陪伴之物,春日挡雨,炎夏遮阳。竹织雨帽,是南海西樵镇百西大地村村民特有的传统工艺品,当地人习惯称“斗笠”。清康熙年间,大地村就有用毛竹制作雨帽的传统,破竹、刮青、编织、压型、上油,雨帽的手工制作工序至今已传承了数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竹织雨帽从家庭自产自销,转变为统一由集体经营,成立大地村雨帽组,在理斋祖祠(区级“非遗”传习所)内办公、生产。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竹织雨帽一度供不应求,上百名社员夜以继日生产。1990年雨帽组停产,雨帽编织手艺逐渐少有传承。

  编织雨帽(摄于2017年,南海区西樵镇供图)

  竹织灯笼是南海西樵镇百西五社村传承已久的一项传统技艺,盛行于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泽岗周围翠竹林立,村民就地取材,在竹荫下手工编织灯笼,因此大泽岗别称“灯笼岗”。民国时期,竹织灯笼是添丁开灯及喜庆节日的必备品,家家户户都会编制,除了自用外还拿到集市上出售。

  

(佛山市南海区地方志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