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佛山市档案馆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展厅 > 多彩乡村

南海区上西村

发布时间:2022-07-22 来源:佛山市地方志办 分享至

  上西村,位于九江镇中部,面积4.64平方千米,有1000多口鱼塘,养殖面积超200万平方米,为九江镇养殖池塘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村居。现共有鱼苗场15个,从业人员超200人,多数为该村居民;主要品种有四大家鱼(鲩鱼、鳍鱼、鲑鱼、鲮鱼)、鳞鱼、乌鳣、黄颖鱼、刺鳅、长吻鲍等,年产鱼花(刚孵出的鱼苗)约80亿尾,2017年鱼苗产值约2500万元。早在明代初期,九江人便开始在西江河段装捞鱼花。据上西村《关树德堂家谱》记载,明清时期官府曾指定关氏后裔长期专营西江鱼埠。村民对鱼苗养殖技艺的传承贡献颇多。90余岁的村民关宣渠,为第一代传统鱼花养殖技艺非遗传承人;第二代传统鱼花养殖技艺非遗传承人关振如,师从关宜渠,18岁开始在西江边装鱼花,至今仍从事鱼苗孵化;关发平,关振如之子,为第三代传统鱼花养殖技艺传承人,子承父业,致力于鱼苗孵化事业,2015年成功孵化珠江流域珍稀品种。一代又一代的西江鱼花人,在不断探索中总结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鱼花培育技术,让九江鱼花在全国赢得了很高的知名度。

  传统鱼花养殖技术可分为鱼花装捞、筛选分类、鱼苗培育、买卖运输四个步骤,细分为预测、分辨、设埠、装捞、撇花、开鱼花、清塘、兑水放养、挑运等环节。其中“撇花”是九江鱼花师傅的绝活,能将杂鱼和大头鱼(鳙鱼)、鲑鱼(鳊鱼)、鲩鱼、鲮鱼分层撇出,使九江鱼花具有种类纯、成活率高的特点,优胜于其他地方的鱼花。经“撇花”之后的鱼花进塘培育过程,称为开鱼花。

  生猛鱼苗(梁平摄)

  明清时期,九江的鱼苗运输分为水路和陆路,水路用船,陆路人力肩挑。陆上挑运鱼花鱼苗时,需用特质担挑,上下抖动双肩,使箩上下颤动,激起箩里的水生成像波浪水花一样的微澜,又不致溢出,给鱼苗增氧,确保鱼苗在运输过程中的成活率。水路用船运输鱼苗,运输过程中由专人用手持下部钉有平面小十字交叉木板的木棍不断击水,使水波动,增加水的溶氧量,击水需两人轮流,日夜不间歇。交易时,先将鱼花用麻织网池集于一起,然后“开则”(即买卖双方经多次抽样估算定则),再按鱼种的大小,用不同的器具和方法点算。鱼花用特制的蚌壳为量器;鱼粒、鱼苗则用木质的白漆“鱼碟”点算,多以“五”为单位累积计算。点算时,鱼花师傅高声唱数,让在场的人都能听见。

  鱼苗养殖(梁平摄)

  多年来,九江镇政府积极扶持奖励鱼苗场升级改造,提升硬件设施水平,提高种苗的质量和产量;多次邀请水产养殖专家开展相关专题的培训讲座,指导农户科学养殖水产;通过多种形式活动的宣传推广,提高“中国淡水鱼苗之乡”的区域品牌知名度。

  中国淡水鱼苗之乡牌匾(九江镇农林服务中心供图)


  (选自《广东特色产业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