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佛山市档案馆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同行信息

直击热点 回应关切 聚焦档案 建言献策 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涉及档案工作的建议摘编(一)</P>

发布时间:2019-03-15 来源:中国档案报 分享至

  ◆ 全面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 

  据澎湃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于欣伟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应确定标准,分步实施,跟踪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屈光变化情况,全面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专门用于视力健康状况抽查、建立视力健康电子档案等工作。据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我国近视人数超过4.5亿人,居世界首位,儿童青少年近视检出率为40%至72%。据不完全统计,小学生的近视率约30%,初中生约60%,高中生约80%,大学生约90%。于欣伟表示,从近年发展趋势来看,学生因为学习姿势不规范以及过早接触电子产品使得近视风险逐渐增大,而近年来电子化教学手段也存在滥用倾向,不管什么课、不管哪个学段,都鼓励使用多媒体一体机教学,学生视屏时间过长。对此,于欣伟提出,成立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组织领导、整体统筹、部门联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做好整体覆盖、需求导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资源配置,形成科学高效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网络和体系;建立学生视觉环境、视觉行为和视力健康状况监测体系,每年定期开展视力筛查和体质健康监测,及时更新筛查结果,完善视力健康实时监测与预警机制。

  ◆ 建立大运河文化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档案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妹芝建议,加强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落的保护,推动沿线历史文化街区认定、保护范围划定和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建立保护档案,科学合理确定修缮内容和规模;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大运河历史文化聚落整体保护和综合整治,展现大运河在丝路、瓷路、茶路、盐路、驿路的地位。大运河历史悠久,既是一部流动的厚重史书,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因此,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顶层设计,推动文化旅游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沿线城市应根据自身资源情况和文化特点,确定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不断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合理规划文化旅游线路,整体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培育统一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 利用文物修复档案制定最佳保护方案 

  据人民网 在2019年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故宫文物医院院长宋纪蓉肯定文物修复档案的重要作用。宋纪蓉介绍说,故宫文物医院在2016年年底挂牌成立,现有23个分析监测室、16个文物修复工作室、161位文物医生。文物医生们用现代的分析仪器设备对每一件走进文物医院的文物的伤况、病害、材质等进行科学的分析监测并准确记录,形成完善的文物修复档案,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出最小干预的文物保护方案。文物医生们采取的可能是保守疗法,也可能是小修、做小手术,还可能是做大手术。在文物医生的精心保护下,文物才能够更好地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宋纪蓉表示,全中国还有更多的文物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那就需要更多的文物医院和文物医生。文物医院、文物医生的职责使命就是要让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载体——文物和文化遗产“延年益寿”。

  ◆ 加快建立土地使用档案推进土壤治理 

  据《文汇报》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聚焦我国土壤污染治理问题,提出相关建议。蓝闽波介绍,根据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土壤污染总超标率高达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的污染点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今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土壤污染责任人负有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义务,承担实施风险管控和修复的费用;土地使用权人作为权利主体,在享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利的同时,也负有相关的义务。但一些地区的污染地块,几经变迁已无法确认土壤污染责任人,导致治理修复工作难以开展。同时,修复这些土壤也存在修复资金缺口巨大的问题。为此,他建议,加快建立完善土地使用档案。我国现有相关法规提倡“谁污染,谁治理”,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要承担修复的主体责任,但对于使用历史复杂的地块,追溯和确认污染制造单位是个较长的过程,加快完善土地使用档案可以为政府提供相关依据,真正做到“谁污染,谁治理”。

  ◆ 建立养犬档案提高狂犬疫苗接种率 

  据《北京晚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岳秉飞关注狂犬病的控制问题。狂犬病毒的宿主是犬类动物,控制狂犬病的流行必须从源头抓起,大力加强犬类动物的免疫管理,建立档案,提高接种覆盖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犬用狂犬疫苗采购量约3000万头份左右,而养犬数量在8000万只到1.3亿只之间波动,免疫接种比例在三分之一左右,防疫风险较大。岳秉飞介绍说,在发达国家,人被犬咬伤之后,医生会先询问咬人犬的健康情况,如果犬没有表现异常且打过狂犬病疫苗,人大多就不需要打针。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犬都是普遍接受狂犬病强制免疫的。我国的狂犬病预防主要集中在咬伤后治疗的环节,往往是被犬类咬伤后,人类再接种狂犬疫苗。被咬了再补救,本末倒置,造成巨大的浪费。对此,岳秉飞建议,强化养犬的登记注册,建立档案,定期为犬只接种疫苗,发放免疫登记卡并加施免疫电子标识,有免疫标识的犬即使出现咬人情况,人也不必接种狂犬疫苗。同时,要加大对养犬人的教育,明确养犬人的法律责任,加强公共安全意识。

  ◆ 建立一体化个人征信档案促公共文明教育 

  据澎湃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向大会提交了题为《文化自信既是理直气壮也是气定神闲》的发言,提出建立一体化个人征信档案,在审慎制定和完善个人征信考量标准、指标体系等工作的基础上,将国民海内外违规违法表现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纳入个人征信档案,并在考核、晋升、表彰等环节加以应用,予以采信。郭媛媛指出,近年来,中国游客在瑞典遭遇警察执法不公引发我国外交部出面严正交涉、部分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商店贴出中国游客不得入内告示等事件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这既是一些国家对我国崛起的复杂心理的反映,也提醒我们反省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当我国更多的国民前往其他国家旅游,从而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主体和信息源的时候,什么样的素质和表达才是中国国民具有民族文化自信的最佳呈现?这需要国家建立一定的环境、体系,既要给以蓄养,也要加以约束。对此,郭媛媛建议,要加强公共规则意识的教育,提高违规行为的代价,开展必要的公共文明培训,并建立一体化个人征信档案加以约束。

  ◆ 建立海外文物档案为后续工作提供信息支撑 

  据《扬子晚报》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提交了题为《关于加强中国在海外文物的调查、认定、研究及保护利用的建议》的提案。他认为,应该对流失海外的可移动文物和近代以来与中国有关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系统科学的调查和认定,建立完善的海外文物档案,确定具体的数据、文物所在地、文物概况等,为后续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支撑。海外文物档案建立后,一方面可以对近年来非法出境的文物进行合理合法的调查、确认及追索;另一方面可以逐步制定方案对海外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合作利用。贺云翱表示,对遗失海外文物的重视,能够充分显示出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主动性和活跃性,展现我国的大国尊严。

  ◆ 把信用档案作为员工职场“身份证” 

  据中国日报网 全国政协委员蔡金钗提交了题为《建立民企员工职务犯罪预防机制,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议建立民企员工职务犯罪预防机制,把信用档案作为员工职场“身份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推动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以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福建省泉州市为例,近3年,泉州法院审结的民企员工职务侵占、挪用资金案件多达179件、215人,其中泉州下辖的晋江市法院受理的相关案件涉案总金额超过6700万元。为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发展,蔡金钗提出,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逐步建立健全民企员工执业信用评价体系,对政府部门、司法机构、仲裁机构、用人单位和其他机构提供的有关记录进行有效归集,建立电子化、公开化、动态化的人才信用档案,将员工职务犯罪作为人才信用评价的重要指标来考量,把性质恶劣的犯罪行为纳入失信主体监管,实现联合惩戒,以此震慑不法分子,从苗头上扼制员工职务犯罪的发生。同时,企业主用人时可以进入信用评价体系进行员工信用查询,了解其过往有无职务犯罪史,让企业在任用员工时能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防止被员工刻意瞒报,发挥信用档案作为员工职场“身份证”的作用,将此作为企业招人用人的依据,净化用人环境,避免企业合法权益受侵害。

  ◆ 推进“互联网+慢病”健康管理完善慢病专病档案 

  据《经济日报》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建议,推进“互联网+慢病”健康管理新模式,不断完善个人慢病专病档案。近年来,我国慢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多,已确诊的慢病患者达2.6亿人,并以每年8.9%的速度递增,慢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6.6%。为加强健康管理,李秋提出,建设慢病物联网数据采集平台,依靠精确的医疗器械和医疗型可穿戴设备,全方位采集慢病患者相关健康数据、医疗数据、生物数据,并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完善患者电子病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个人慢病专病档案,帮助医生多维度掌握患者健康情况,为制定精准化、个性化诊疗方案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分析、统计群体和个体数据,建立各种慢病管理、评估、诊断、计划等模型及基于慢病管理大数据分析平台,提供“健康导师”精准慢病干预服务,可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慢病诊疗。

  ◆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预防青少年犯罪 

  据《新快报》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建议为青少年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作为一名有20多年少年审判经验的法官,她格外关注青少年犯罪预防方面的问题。经过调研,她发现青少年面临不少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包括在学校里如何与同学相处,“二孩”出现后如何与家庭成员相处等。当他们的心理困扰得不到疏解,就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行为。而如果学校有定期的心理健康检查,掌握他们小时候或早期不好的行为习惯或不好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疏导,并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和矫治他们的心理问题,将问题扼杀于萌芽状态,就能从很大程度上避免青少年走上违纪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而教育管理部门知道有多少特殊的孩子后,在特教老师供给、柔和教育开展等方面也能更有针对性。当前,学生身体体检是学校每年的固定项目,而心理健康的检查却不是。部分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单独增加这项检查,但目前并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的共识。为此,她建议,要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掌握青少年心理状况发展规律,并希望借助此次《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的契机,将“心理健康检查纳入常规检查并加强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作为法条固定下来。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3月11日 总第3345期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