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佛山市档案馆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计划总结 > 重点规划

佛山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发布时间:2006-12-07 来源:本网 分享至

  为使档案事业更好地为我市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和构建富裕和谐佛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服务,推动全市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十一五”(20062010)期间佛山市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档案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各级档案部门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加大了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力度。市及禅城区、三水区重新设立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全市档案部门强化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工作,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水平不断提高;市及南海、三水区建立并实施了归档工作年度检查制度。二是狠抓了基础业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档案管理整体水平有一定提升.全面推行了文件材料归档方法改革和电子公文的接收、管理,加强档案收集、保管、鉴定和开放工作,使档案收、管、用各环节基本得到有序管理。至
2004年底,全市国家档案馆共保存档案120多万卷(),比“九五”末增长6496%,馆藏结构进一步改善,专门档案大幅增加;开放档案全宗275个,开放档案43875卷;南海区、顺德区档案馆被认定为全省示范档案馆,其他4家综合档案馆达到省二级以上水平。全市有352个机关单位档案综合管理达到省二级以上标准,9个科技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达到省级以上水平,106个企业的档案管理达到省级先进以上标准。三是创新服务机制,服务水平有一定提高。全市综合档案馆开展了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佛山市现行文件网上查询中心及全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目录中心建成开通,在全国率先通过公众网开展现行电子文件全文信息查询;各级档案局()均建立了公众网站;顺德区将城建、房地产档案室与综合档案馆合并,在全国率先实行“三档合一”的管理体制,档案资源的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四是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档案业务得到进一步拓展。重点工程、民营企业、农业农村、社区档案工作及重要政务活动声像档案服务工作的开展为佛山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较好的服务。至2004年底,全市有82%的镇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达标,99%的村民委员会和47%的社区建立了档案。
  “十五”期间全市档案事业的发展,为“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档案事业经费紧缺,档案工作未能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全市大部分档案馆库建设落后于形势发展要求,库容不足,结构布局不合理,技术配置较差,难以保证档案的安全和有效利用;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门类欠丰富,特色档案较少,基础业务管理水平不高,拓展公共服务职能成效不显著;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先进档案馆相比有一定差距;档案队伍业务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少。这些问题说明我市的档案工作还不能适应当前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大城市和文化名城的要求。只有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十一五”档案事业才能取得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社会各界档案利用需求为目标,以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档案行政执法为保障,依托科技、教育和人才建设,优化档案资源共享环境,提高档案部门服务各项建设事业的能力,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总体目标

各级政府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各国家档案馆设施完备、功能完善、技术先进、馆藏丰富、利用活跃,充分发挥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的中心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四位一体”的功能,着力建设公共服务型、开放型的档案馆;各级各类档案室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利用便捷、移交及时,现代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建设全市性的档案资源数据库,建成“一市五区”电子文件档案交换平台,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
  三、主要任务

  (
)档案行政执法工作
  健全全市档案行政执法机构,充实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增强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能力;加大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全面建立市、区直属单位文件材料归档及综合档案馆工作年检制度。“十一五”末,市、区直属单位文件材料归档年检合格率要达到
95%以上;要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我市实际,制订一整套档案“收、管、用”的规范性文件;继续加强档案法规的普及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法律意识。
  (
)档案信息化建设
  1
.加强档案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十一五”末,全市国家档案馆100%的馆藏档案要建立文件级目录数据库,进而建立全市档案目录数据中心;各级综合档案馆要建立纸质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并完成所有照片、录音、录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市馆及南海、顺德区档案馆完成纸质文书档案数字化比例达到60%以上,禅城、三水、高明区档案馆完成纸质文书档案数字化比例要达到50%以上;各综合档案馆在接收纸质档案时,须同时接收相应的电子目录和已形成的电子文件。
  2
.建成“一市五区”电子文件档案交换平台,建立规范的电子文件建立、采集、归档、整理、保存、鉴定、移交、开放利用工作机制。“十一五”末,市、区直属单位应移交进馆的电子文件95%以上及时移交,归档电子文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明显提高。
  3
.各级档案部门建立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的计算机网络,优化有关软硬件环境,建成全市性的互联互通的档案资源网络体系。
  4
.加强档案公众网站建设,利用公众网定期公布开放档案、业务信息,举办网上展览,开展文件目录及全文信息查询服务。
  (
)档案馆工作
  1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促进档案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全面整合各类档案资源,加大集约管理的力度,增强档案资源的聚集效应;“十一五”期间,各级综合档案馆应进馆档案100%接收进馆,并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的征集、收集工作;市档案馆要加强重点建设项目档案、专门档案和名人档案的收集工作,新建名人档案全宗不少于15个;各区综合档案馆新建名人档案全宗不少于1O个。
  2
.改善各级综合档案馆档案保管和利用条件。由政府财政投资新建、改建或扩建一批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综合档案馆。“十一五”期间,全市综合档案馆按以下建筑面积标准建设:市档案馆不少于8000平方米,市辖区档案馆不少于5000平方米。
  3
.加快档案鉴定与开放进程。“十一五”末,各级综合档案馆要全面完成馆藏1979年以前的文书档案开放的划控解密及鉴定工作,对形成未满30年的文书档案经鉴定可开放的应全部开放。
  4
.加强声像档案拍摄和管理工作。各级综合档案馆要做好重要政务活动和突发事件的拍摄工作,做好声像档案的规范管理;有条件的档案馆要积极探索开展口述录音录像档案、地方新闻媒体的多媒体档案的收集、征集和管理工作。
  5
.大力拓展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服务于社会公众的档案馆。各综合档案馆要大力改善公共服务条件,加强公共服务功能的宣传,开展档案资源深度开发与利用,举办有影响、高质量的档案展览,出版有价值、高品位的、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文化产品,塑造公共档案馆的亲和、开放形象,争取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省示范档案馆。
  6
.做好档案安全保管、保护工作。各级国家档案馆要完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安全应急方案、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实现消防、防盗报警和库房温湿度调控自动化,提高档案保管的现代化水平,确保档案的安全;要完善重点档案保护制度,对永久档案实行分级管理,有条件的国家档案馆可开辟特藏室,专门保管价值高、特色强、载体特殊的珍贵档案;要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将国家档案馆馆藏珍贵档案的抢救列入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采用修复和数字技术开展档案抢救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市抢救档案5000()以上。
  (
)基层档案工作
  1
.各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要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加强对包括电子文件在内的各门类应归档文件的控制,确保归档文件准确、完整,整理规范,档案利用便捷。各单位依法按期向国家档案馆移交符合进馆标准的档案,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和为各方面工作服务的能力。
  2
.加强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各有关单位要按规定做好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登记、报送工作,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组织档案专项验收,参与工程竣工验收,把好建设项目档案质量关。
  3
.各级档案行政部门要推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设立档案室并开展档案工作,探索建立与企业改革和发展形势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做好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的档案处置工作,“十一五”期间,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制的档案处置率要达100%。
  4
.指导促进科研、设计单位档案室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全市大中专学校、中小学校、公办幼儿园、医疗卫生单位要普遍建立档案室,并开展档案目标管理工作。
  5
.做好城镇建设进程中档案的形成、积累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城建档案规范化管理。
  6
.做好社会基层组织档案工作。“十一五”期间,各级档案部门对镇(街道办事处)、农村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撤并过程中档案的处置率要达100%;镇、街道档案综合管理要全部达标;促进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全面建立档案工作自律机制。
  7
.有公共管理职能的市、区直属单位及镇级档案部门,应探索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或档案鉴定开放工作。“十一五”末,全市镇级政务档案经鉴定向社会开放的比例达50%以上。
  (
)档案科技、教育、人才等工作
  1
.逐步提高档案工作的科技含量,积极研究新技术条件下档案管理理论和相关技术,重点研究解决档案信息化、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新型文档载体管理等问题;加大档案科技成果推广、档案科技知识普及力度,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技能。
  2
。开展多种形式的档案人员在职教育,健全档案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十一五”末,市、区直属单位档案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3
.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学历层次。“十一五”末,市档案局()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100%,其中本科学历的达到70%左右;具备高级技术职务资格的达到15%以上,具备中级技术职务资格的达40%左右;各区档案局()档案业务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100%,其中本科学历的达到50%左右;具备高级技术职务资格的达到10%左右,具备中级技术职务资格的达到30%左右。

  四、实施项目

  (
)佛山市档案馆及市辖区档案馆建设工程

  建设内容:建设佛山市档案馆、禅城区档案馆、顺德区档案馆、三水区档案馆新馆,高明区档案馆迁址改建,以从根本上解决档案馆库容量严重不足及社会功能缺乏,档案馆库建筑结构不符合要求,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更好地发挥公共档案馆在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城市文明形象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投资方式:分别由市、区财政预算内投资。

  实施时间:
2006年—2010年。
  (
)市、区国家档案馆数字档案建设与服务工程(金档工程)项目
  建设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全市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数据资源整合,建立馆藏目录数据库、纸质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并建立基于因特网的档案信息发布和利用平台以及基于内网的非公开档案共享平台,为电子政务提供基础数据库。市馆及南海、顺德区档案馆完成纸质文书档案数字化比例达到
60%以上,顺德区并着手建立城建、房地产档案全文信息数据库。其他区档案馆完成纸质文书档案数字化比例达到50%以上。通过实施这一工程,提高国家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水平,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更好地为电子政务以及社会公众服务,使档案工作能够适应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投资方式:市、区财政共同投资。

  实施时间:
2006年—2010年。
  (
)市现行电子文件查询中心、“一市五区”电子文件档案交换平台建设、完善工程

  建设内容:完善市档案馆“佛山市现行文件查询中心”的功能,建成“一市五区”电子文件档案交换平台,把五区可公开的政务文件整合到该中心,使该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市五区”政务文件开放查询的平台,形成全市机关电子文件的最终归宿点,并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快捷的服务。
  投资方式:市、区财政共同投资。

  实施时间:
2006年。
  (
)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专项资金及珍贵档案征集资金项目
  建设内容:“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国家档案馆抢救国家重点档案
5000()以上;征集市外档案馆保存的、散失在国外的、散存在民间的有关佛山的珍贵历史档案和名人档案。根据档案抢救、征集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投资方式:由市、区财政共同投资。
  
  实施时间:
2006年—2010年。

  五、保障措施

  (
)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市、区政府要将档案事业发展计划的主要指标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档案事业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部分加大投入,使档案事业经费随档案总量的增长以及管理和服务方式的改进不断有所增加。
  (
)推进档案管理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各级档案部门要全面履行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两种职能,切实做好本地区档案事业的统筹规划、制定规章、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和信息服务等工作,探索整合档案资源和档案资源增值服务的档案管理体制和有效方法,培育和发展档案中介机构,做好档案咨询等服务工作。
  (
)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各地信息化建设相关规划。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要争取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当地信息化建设或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使档案信息利用和现行文件利用成为电子政务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
)贯彻科技强档战略,加强调查研究和档案学理论研究。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及时总结和推广新经验、新方法;充分发挥市档案学会和专家的作用,广泛开展多层次的档案学术研究活动。
  (
)加强档案人才资源建设。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档案教育工作,鼓励在职人员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档案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优化人才结构,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档案人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造就一支忠于职守、专业素质高、复合型的档案专业队伍。
  (
)做好档案宣传工作,促进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加强与社会宣传媒体的协作,广泛宣传档案、档案馆及档案工作的功能和作用,增强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及提高档案利用的需求。